当前位置:
首页 > 中医保健培训 > 中医保健培训新闻资讯

【资讯】神农架中医针灸师证报名需要提交什么材料

发布时间:2021/1/2 13:27:51 更新时间:2021/1/5 1:11:16
责任编辑:唐女士(VIP会员已认证)

神农架中医针灸师证报名需要提交什么材料 需要考取中医针灸证培训的同学微信电话同步:一八五九七八四五八3一
《针灸大成》中烧山火、透天凉手法中虽然在字面上首次提出“得气”,只能是起强调作用,其含义没有超出《金针赋》,均为医者(刺者)的感受,因此研究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得气,针感的问题,应以得气状态下医者针下感受为基准,在此基础上阐述取凉、取热针感更具有普遍性。

4、基础针感
关于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取热、取凉基础针感的研究,医家多认为取热的基础针感为酸胀感。取凉基础针感有学者认为取麻感,有学者认为取沉重感等。针感与得气的关系,严格来说,得气不能等同于针感。得气是医者针下的感觉(沉紧),病人可以有感觉,也可以无感觉;针感是针刺后病人的感觉,医者可以有得气针下沉紧的感觉,也可以针下无任何感觉。
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的主操作“紧按”“紧提”整个行针全部过程,都是在保持得气(针下沉紧)状态下完成的。所以,研究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取热、取凉基础针感,不能脱离“得气”,以“得气”为基础阐述取热取凉的基础针感,会更完善。同时应不断总结研究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操作在同一穴位,不同穴位取热、取凉出现的针感规律和特异性,得出取热、取凉基础针感的普遍性。
5、指力
一般认为指力与刺激量有密切关系,指力重刺激量大,指力轻刺激量小。指力是指手指的力或指、腕、臂的合力。在指力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指感、意、气等概念。

“烧山火、透天凉”手法主操作中的“紧按”“紧提”包含有“力贯针中,力随针入”之意。我们主张力(指力)、针(载体)、气(得气)的统一,但此“力”应以医者针下的感受为基准,强度与针下沉紧的程度成正比,力的方向是向下的。

而针上(手或手以上)的感觉,包括食指、大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,上肢肌群的变化等,不能排除含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意识。在临床上要正确看待指力,但不要迷信指力。

笔者曾对数例取热针法的临床观察,同一病人,同一穴位,同一时间(隔日),同一地点,治疗环境、病人状态(饮食起居等)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对照观察,每人共针4次,均指弹进针0.5寸左右,得气(针下沉紧),病人有胀感,2次用指腕合力紧按(按留针法);

2次用食指指腹下按针柄上端(按留针法),没使指力,操作均为2.5 min,结果4次操作均出现针下热感,热感的程度和面积基本相同(患者自述)。
原标题:中医针灸学习有什么秘方?自学针灸首先针灸部位
怎样学中医针灸,怎样学习针灸,自学针灸如何选取针灸部位?
要选择恰当的部位,首先需要了解,人体一共有哪些部位可以供选择?按现代通行的说法,这些部位主要集中在十四经上,即十二正经加任督脉。这个说法当然不错,但有一点,这种按十四经划线方式对针刺部位所作的区分,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值得商榷。
举个例子。承泣穴,在眼球与下眼眶之间,主要治疗眼病和面部疾病,如面瘫、面肌痉挛。在十四经体系中,承泣穴分属于足阳明胃经,而且是该经的起始穴。
问题是,这个穴的主治内容,只是集中在该穴所在的局部,即眼和面部(确切的说,是眼周;更确切的说,是眼的下方)。而足阳明胃经的治疗范围,则远不止于此,还包括如胃肠病、神志病等。那么,将承泣穴归入足阳明胃经,还有多大意义呢?因为所有穴都有局部治疗作用。
实际上,翻看宋代及宋以前的针灸书,如《针灸甲乙经》、《针灸资生经》等,会发现腧穴排布的早期形式并非如此,以十四经统周身穴。而是首先区别躯干部与四肢部,四肢部按十二经作区分,躯干部则没有这样的特点,最多标注“××脉气所发”。站在针灸医生的角度,这样的区分方式,无疑与临床的关系更为紧密,更切合临床实际。换句话说,自学针灸的朋友,要确定如何选择部位施行针灸,首先可以把握的原则就是:躯干部就近选穴,四肢部按经脉选穴。所谓就近取穴,换成更直白的话,哪疼扎哪。从临床结果看,很多时候,只是靠这个简单的办法,已经可以取得还不错的效果。
不过,如果针灸疗法的内容仅仅如此,恐怕针灸一门很难流传至今。因为这种选穴方法存在诸多弊端:有时很危险,比如胸闷,针刺局部很容易出现气胸,甚至刺中心脏;有时不方便,比如腰背痛,但针刺时没有床可以躺下;有时不能刺,比如皮肤局部有水疱、血肿;当然,更多时候,是效果跟不上,比如胃痛,单纯从胃局部治疗,效果经常不理想,甚至会加重。这时就需要“四肢部按经脉选穴”的原则了。按经脉选穴,会涉及两大理论,即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。

关于我们 | 招生合作 | 课程推广 | 招聘信息 | 免责声明 | 电脑版
Copyright (c) 2006-2056 报名在线网站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
法律顾问:广州张律师 粤ICP备14004790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