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琴演奏中如何丰富音色的表现力

扬琴演奏中如何丰富音色的表现力

扬琴是击弦发音乐器,它的发音具有颗粒性、穿透力强、清脆明亮等声音特色,在充分发挥这些固有声音特色的基础上,进一步探索其音色形成的规律,挖掘其声音表现中所蕴藏的潜力,丰富其音色的表现力,是扬琴演奏的一个重要课题。

  音色是乐音的三大要素之一,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。如同一幅图画用五颜六色展示其美丽和意境一样,一首音乐作品也要由各种音响色彩才能表达出它的音韵和内涵。不同的乐器之间存在着音色的差别,如笛、箫、打击乐、琵琶等,我们可以清楚地把它们的声音辨别出来。即使是同一种乐器,由于材料质地和制造工艺所赋予的"自然音色"也不尽相同。
  扬琴是击弦发音乐器,它的发音具有颗粒性、穿透力强、清脆明亮等声音特色,在充分发挥这些固有声音特色的基础上,进一步探索其音色形成的规律,挖掘其声音表现中所蕴藏的潜力,丰富其音色的表现力,是扬琴演奏的一个重要课题。下面就将演奏实践对扬琴演奏音色问题的认识分几点阐述:
  1、必须掌握正确持琴竹及运竹的方法
  扬琴是以琴竹为演奏工具的。正确的持竹方法为:将琴竹的四分之一处放在自然弯曲食指的第*关节线外一点上,大拇指自然弯曲,用指肚偏上一点有一定的压力在琴竹上,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自然弯曲。以中指、无名指指肚侧面贴住琴竹柄,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,中指、无名指贴住琴竹柄的位置可有靠里或靠外的变化,但琴竹柄一定要掌握在中指、无名指、小指内,整个手型呈半卷曲状。正确的运竹方法要建立在身体放松协调、重力下沉的基础上,做到:持竹正确、运竹科学、技巧娴熟。所有一切方式的运力、传力,都集中到琴竹头上,最终依靠琴竹头与琴弦的弹击,演奏出各种音色变化。弹奏者,特别是初学者,应该经常检查矫正持竹的弊病、缺陷,体会其操作细节,在正确持竹的基础上,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,达到得心应手,娴熟自如。
  2、必须掌握击弦的位置
  扬琴的击弦点(被击点)从弦振动的物理现象来讲,选择在靠近琴码的位置,即有效弦长1/9处,发音*佳,演奏出的音色称为基本音色。因此处离支点较近,力的传递较快到共鸣板,所以发音响亮、清脆,可做常规击弦位置。但从扬琴音色要求来说,选择有效琴长的1/7、1/9或1/11处均可。一般地说击弦点离琴码越近,声音越显坚实、粗狂、敏锐、生硬,若击弦点选在有效弦长的1/7处,则此处离支点较远,同时削弱了高泛音的振动,音色圆润,杂音较小,但不够明亮,在特殊情况下可做弱奏使用。若再离琴码远一些则发出声音就虚飘单薄不坚实了。
  3、必须掌握琴竹触弦角度
  根据实践证明:用琴竹头中间稍偏后一点的部位击弦,是*佳"琴竹点",因这点是琴竹头重量的集中点,用这个部位击弦所发出的声音坚实有力。琴竹点如过于靠前或靠后都会影响发音力度与音质。琴竹头触及琴弦的角度与音色有密切关系,正确的角度应使琴竹头与击弦(几根弦构成的平面)平行,这样能使弦(3根或4根)充分均匀地受力,发出悠扬清脆的声音,如果琴竹头与琴弦存在一个角度或倾斜,下击时只能弹到一根或两根弦,声音就会轻飘无力,或出杂音。另外,击弦时琴竹头与琴弦落点前后是垂直的角度,不能大于或小于90度。假如由于演奏音色的特殊需要,也可有意识地改变触弦角度。
  4、必须掌握准确的琴竹幅度
  运竹的幅度是在同一支点或加长力臂上而言的。腕部作为支点,与小臂作为支点或大臂作为支点,它们的幅度是有长短区别的,用不同支点演奏所发出的音是不同的。根据反作用力原理,琴竹随着自然弹力和惯性的顺势"回弹",其幅度是下竹的"返程路线"。这样发音比较自然、明亮、柔和。运竹幅度的长短(琴竹头行程的大小)随发音需要而定。一般演奏有爆发力的强音时,运竹路程较大;演奏一系列活泼、欢快、流畅的音符时,琴竹头在琴面跳跃飞舞,运竹行程较短。
  5、必须掌握击弦速度
  运竹的幅度加上击弦速度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音色效果。击弦速度(初速)的不同与音色有密切关系,一般说,击弦速度快声音较刚,击弦速度慢则声音较柔。速度的控制恰当适度、配合巧妙、变化多端,才有可能产生或柔情似水、清秀细腻,或粗放朴实、气势磅礴等各种色彩的声音来。
  扬琴弹奏中每个问题,都不是片面、孤立存在的,它们之间具有内在联系,相互依存。琴竹击弦力度大小和运竹速度有关;运竹中所产生的惯性与下竹力度有关;琴弦受力状况和下竹行程中速度变化或行程大小有关,等等。速度是复杂多变的。假如为寻求音色效果,琴竹在用力状态下击弦的行进中,待快要击中琴弦时(距弦大约1cm),速度撤力作弹性放松,余下的行程由向下击弹的惯性和琴竹本身的自然惯性来完成。这种用力状态,音色颗粒性较强。由于运竹行程中的力度和速度的多种变化,弹击到琴弦上那一刹那,琴弦所"感受"的力是多种多样的。
  6.必须合理掌握"发力点"即运力源
  扬琴弹奏中各环节的动作,以及对力度速度等要求,都有赖于"发力点"的牵动。其发自部位是塑造声音形象的根基。如果没有"发力点"的启动,任何活动将是无源之水,无法进行。扬琴演奏的"发力点",来自演奏者身体的某一部位的有机组合,如:肩、臂、腕、指、腰部甚至臀部任何一处;或靠放松下垂自然重量,或关节运转、肌肉收缩运动产生的力。总之,"一处发起",全身配合。发力点的力通过其它部位的支撑、传递流通,协调有机地动作,落实到琴竹头上,让它来完成人们的意图。发力点部位是由发音意图决定的。如轻盈活泼的音型,发力点宜在指、碗部,其它部位支撑、配合;坚实有力的音型往往发力点宜在臂的部位,其它部位支撑、配合;一个爆发力很强的音,其发力点要以腰部为主,其它部位支撑、配合。

免责声明

机构动态的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的投稿,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相关课程
我的位置: 首页 扬琴演奏中如何丰富音色的表现力

通知: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为机构或个人在本站免费发布,该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机构或个人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!电子邮件:15621852701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