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书法技法】论行笔速度及其几种状态

上海远松美育 2020-01-18

名师导读

 行笔速度,即为书者执笔进行书法书写时,依据书作内容需要,作出的或疾或缓、或顿或抢,或爽或涩的行笔态势,并产生出迥然不同的笔墨效果。行笔速度,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、最关键的技法——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笔锋角度、笔锋着纸深度统称为“笔法三要素”。

为你推荐

上海美术艺考培训 热门

上海美术艺考培训

小班/白天班,晚班/滚动开班 咨询
上海高考美术培训课程 热门

上海高考美术培训课程

小班/白天班,晚班/滚动开班 咨询

 行笔速度,即为书者执笔进行书法书写时,依据书作内容需要,作出的或疾或缓、或顿或抢,或爽或涩的行笔态势,并产生出迥然不同的笔墨效果。行笔速度,是书法艺术中*重要、*关键的技法——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与笔锋角度、笔锋着纸深度统称为“笔法三要素”。三者紧密相连,互相依存,密不可分。总体上讲,行笔速度是在与笔锋角度、笔锋着纸深度的互相配合、巧妙组合中,完成一幅书作的。但是,行笔速度的状态,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和制约着用笔其他要素艺术效果的发挥,甚至影响到一幅书作艺术价值的高低。然而,人们在分析研究笔法时,往往对笔锋角度、笔锋着纸深度等要素的重视关注程度高于行笔速度,造成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,对行笔速度的轻视、漠视,进而影响到书艺的提高。遍览古今优秀书法作品,无一不是书家通过对行笔速度的准确、巧妙、见微知著、多变而微妙、精致而灵性的把握与控制,及与其他用笔要素的完美配合,赋予了书法作品神奇、隽永、摄人魂魄、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。

  笼统地讲,毛笔书法应以徐缓的行笔速度为上。这既是书法通过含蓄、朦陇、力量内敛的艺术形式表现力的美的特征决定的,也是书法所使用的特殊工具、材料等所要求的。但是,在书法学习创作过程中,一味地以徐缓的速度写下去,缺乏必要的快、顿、抢、涩,屈等行笔速度的节奏变化,同样也难以达到书法艺术所应达到的效果。那么,较为具体地分析,毛笔书法行笔速度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:

  徐缓。此种状态似秋日白云,滴水流石,徐徐缓缓,缓缓徐徐,徐缓之中蕴藏着巨大内力。徐缓的行笔速度,给人的突出印象和感觉是慢!惟其慢,要求书者的控笔能力要强。否则,所书线条往往干瘪而缺乏内涵。正是由于行笔速度慢,所书线条才显得沉着、饱满、圆润、结实、健康。书法艺术的魅力,在于以静的姿态表现出动的节律和美感来。因而,徐缓的行笔速度,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流行笔速度。观看书法大家作书,他们往往神情平静,举手投足间看似轻飘飘,实际上却时时在运力,而笔下则如行云流水,不愠不火,不急不躁(当然,书家这种状态是创作激情澎湃下的表面现象,不在本文探讨之列),几乎难以看到一般人想像的“快笔奔腾”现象。这些行家深谙书法行笔速度要决,因而,书作自然也就不同凡响,光彩夺目。许多书法爱好者没有完全领悟书法艺术的贞谛,以为写毛笔字,行笔速度越快越能够表现出力感效果,越显得“有力”、“有劲”,提起毛笔,不假思索,快笔快墨快书,痛快倒是痛快,所书线条远末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,其书作往往给人以浮躁、苍白乏力、基本功欠扎实等印象。所以,对于许多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,徐缓的行笔速度是个基本功,必须通过反复训练,悉心分析才能达到比较娴熟地掌握与控制的程度。一般来讲,徐缓行笔速度的训练与操作方法是,在保持平和的心态下,坚持以静制动、以慢胜快的原则,扎扎实实、求稳求实效地写好一笔一画。

  。

  疾厉。此种状态似烈马脱缰,洪水奔腾,咆哮汹涌,锐不可挡;疾厉的行笔速度给人的感觉和印象就是出笔迅速,行笔果断快捷、千净利落。前面讲过,徐缓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的上导形式,但是,在徐缓行笔速度总趋势的前提下,事实上还存在着行笔快捷的速度状态:只是,较之徐缓的行笔速度,疾厉的行笔速度居于次要位置而已。疾厉的行笔速度往往是根据书家的感情起伏变化、书作内容的特定需要以及书写材科的不同等而时断时续、时多时少、时有时无地穿插在整个行笔过程中的。一般来说,书家在创作激情进入高潮,书作内容出现大起伏以及笔头濡墨过多时等,易于出现疾厉的行笔速度,所书线条力感外露,飞白、枯笔不断出现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感染力。应当说,疾厉的行笔速度在整个行笔状态中处于次要、从属位置,因而不能-—贯到底地使用-初学者尤其要注意适当把握疾厉的行笔速度的使用,笼统地说,应当尽量减少疾厉行笔速度的出现,以免陷于油滑和浮躁。

  涩滞。此种状态似九牛爬坡,逆水行舟,艰准前行,步履蹒跚。涩滞行笔速度让人明显感觉,书者似乎正艰难地克服横亘在笔下的高山大川,蜗牛般地向前进,所书线条高古、苍劲、老辣,墨色凝重,偶尔于不经意之中留下些许枯笔印记。涩滞行笔速度,尽管在一幅书作中出现的频率不十分高,但是,成功地运用涩滞行笔速度,*易于表现书法艺术那种“气韵生动”、“富有生气”的效果。但是,涩滞的行笔速度在书作中的运用不能滥,更不能随意为之。否则,极易使整幅书作显得“破”、“乱”,显得死气沉沉、了无生机。一般地讲,涩滞行笔速度大都使用在整幅作品的“换气”之处,即笔锋贮墨行将用尽时。有些人在涩滞行笔时,手故意颤抖,所书线条一顿一顿的,似乎显得很有力。其实,这是一种病笔,做作味儿浓,实则不可取。适当的做法是,保持中锋角度,笔锋着纸深度适当加大,徐缓而肯定地将笔锋推出,收笔不顿不驻。

  顿却。此种状态似巨流涡旋,蛟龙养目,貌静实动,蓄势储锐。顿却行笔速度表现为笔锋着纸过程中的停顿。这种行笔貌似停顿,实际上随着笔锋着纸深度以及笔锋角度的不同,停顿的“原点”正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。同时,顿却行笔速度虽“停”,却蓄势待发,随时将写出下一笔画来。所以,顿却行笔速度,表面上、现象上是停顿,实际上则是在动,甚至酝酿着更大的动作。因此,顿却是毛笔书法行笔速度不可缺少的状态,且运用很普遍。因为,缺少顿却行笔速度的正确使用,书作往往容易产生内涵缺乏、线条无质感等弊病,难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。一般地讲,顿却行笔速度*大的特点,就是在静态中求变化。顿却行宅速度只是一种手段,目的是为了增加线条的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。因而,使用顿却行笔速度时,一定要寓静于动,通过较静态的行笔速度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动感效果来。

  拚抢。此种状态似鱼跃龙门,饿虎扑食,惊心动魄,凌厉锐气。拚抢行笔速度主要表现为,线条飞动凌厉,笔断意连,让人明显感受到书者激越澎湃创作心态下的爽利、决绝的行笔态势。拚抢行笔速度较之疾厉行笔速度,更快更猛更激烈,甚至会出现线条的形断。观看书家运用拚抢行笔速度作书,给人一种暴风骤雨、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。拚抢行笔速度大多比较适宜行草、狂草之类书体的创作。当然,在其他书体中,这种行笔速度也时有出现。拚抢行笔速度,往往要求书者驾驭毛笔的能力要强,否则容易出现笔笔露锋的弊病,给人以不沉着、笔墨基本控制能力欠佳等感觉。所以,初学者要慎重对待,不可随意为之,可以将之作为一种行笔速度技法进行研究学习,创作时要待笔墨控制能力全面提高后再适当加以运用。拚抢行笔速度,一般要求笔锋着纸深度要浅,有时几乎是笔尖轻着纸面,且笔锋角度以中锋为佳。

  屈折。此种状态似春蚕作茧,冬眠僵蛇,屈就成势,以图整体。屈折行笔速度是指在行笔过程中,为了整幅书作或整个字的完整、完美,仄起笔锋,不顿不挫,不激不厉地“小心”运笔,以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。屈折行笔速度在折画的书写时,表现得*为典型。因为折画是汉字书法里一种比较特殊的笔画,行笔速度过快,易于造成锋芒外露,外拓严重;过慢,则又可能造成过于肥大、比例失调等现象。因此,在使用屈折行笔速度时,要将笔锋稍稍提起,仄起笔锋,缓缓地折过,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。当然,屈折行笔速度不止在折画中使用,用在其他笔画上也能产生较好的作用和效果。屈折行笔速度所产生的含蓄,圆润,连贯等艺术效果,往往为整幅作品增添巨大的感染力,令读者为之倾倒和称奇。

  总之,行笔速度是书法学习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法要点,需要不断学习、探索、实践,才能逐步掌握。上面所述几种行笔速度,不能孤立地机械地看待,而是必须将它与其他书法技法联系起来,一起分析、研究、学习,否则,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和创作目的。

  在运笔过程中,总有速度的快慢疾缓之分。如何掌握好,那可是练笔时不可忽视的大事。明倪苏门《书》说:"轻重疾徐四法,维徐为要……此法一熟,则诸法方可运用。"此为主张先学孰慢者。唐韩方明为主张快者,他在《授笔要说》中说:"落笔要 快。快则意出。"再如唐欧阳询《传授诀》讲:"*不可忙,忙则失 势;次不可缓,缓则骨痴。"另有清刘熙载《艺概》中说:"古人论用笔,不外'疾'、'涩'二字。涩非迟也,疾非速也,以迟速为疾涩,而 能疾涩者无之。:此上四种主张均有不同。实际操作中应根据要 求不'同而论,笔者认为孙过庭《书谱》中论说较为科学、准确、辩 证地阐述了运笔的快慢关系:"至有未悟淹留,偏追劲疾;不能迅速,翻效迟重。夫劲速者,超逸之机;迟留者,赏会之致,将反其速,行臻会美之方;专溺于迟,终爽绝伦之妙。能速不速,所谓淹留;因迟就迟,讵名赏会!非夫心闲手敏,难以兼通者焉。"所以说,如何把握好运笔的速度、技巧,还得从以下几个方 面来强化训练。

  一、运笔速度在各种书体中的变化。不同的书体对运笔速度有着不同的要求,切不可千篇一律。行、草书在笔法结字上有很大的自由度,结字可欹侧跌宕,数个字可缠绵一起或笔断意连,用笔的张弛伸缩,提按顿挫随机而变,直线、弧线的任意组合,单个字中的连笔。这些都提供了加快运笔速度的契机,或者说提供了快又可以放慢的条件。那么楷、篆、隶书的笔法结字是字字、笔笔独立的,又需细化运笔的过程。这就使运笔在时间上有了慢的条件。当然,也需有笔断意连的气韵,但笔法外在表现上已不存在萦带缠绕,速度自然也就放慢了。

  二、运笔速度与墨分五色的变化,墨分五色之墨韵离不开水与宣纸、毛笔的关系,但也和运笔速度息息相关,由于墨落到宣纸上有一个渗化的过程,所以落墨之时必须要掌握好火候,不然会失控造成败墨,就失去其墨趣、墨韵了。那么,在笔中饱蘸墨后应连续写下去,直到渴墨后不能再写了,再饱蘸墨写下去(特别是行草书书写,都遵循这个规律)。这里就有一个运笔速度的要求:"笔中饱蘸墨渗化快,此时运笔速度则需快,笔中渴墨渗化慢,此时运笔速度则需慢。"反之,该快而慢,结果是停滞凝结,形成"墨猪"。该慢而快的话,离钧在《书诀》中说:"未能速而速,谓 之狂驰……狂驰则形势不全。" 行草书里注重墨分五色,五色指:浓、淡、润、渴、白。

  由此,对运笔速度也就有了要求。驾驭能力的高低,决定了墨分五色的形成。写其他书体如篆、隶、楷书,书写时蘸墨量不宜多,书写过程中不宜渴笔太厉害,就是说运笔速度的反差不宜太大。其实速度与墨色是互为制约、互为表现的一种关系。运笔速度与节奏韵律、风格的变化,风格决定了节奏韵律,节奏韵律的不同产生了风格。它们都存在于各种书体中,都产生了不同的运笔速度:奔放狂爽的,节奏韵律跳动大,运笔速度需劲急;雅逸静谧的,节奏韵律趋于平和,运笔速度徐缓;古朴凝重的,节奏韵律稳重殷实,运笔速度需迟涩等。同是一个人写的不同作品或书体也会在风格、节奏韵律上有运笔速度的畅达与迟缓,这就要求作者掌握好各种需要的运笔速度,特别在风格差异大的、节奏韵律强烈的行草书中,反差极大。同一根线条里就有节奏韵律的迥然不同,那就得做到"能速而速,所谓劲速;能速不速,所谓淹留"。而非"*不可忙,忙则失势;次不可缓,缓则骨痴"。篆、隶、楷书不比行、草书用笔反差大,但也有自身的多种风格,多样的节奏韵律,我们可以从古今碑帖中随处找来这样的例 子。

  由此可知.墨色、字体、风格、节奏韵律等对运笔速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:那么.书法家对各种用笔技巧的熟练掌握能力,显然就决定了创作成功的关键,那样在创作时,随着自己的情性,将会写出美丽和谐的线条和多姿多彩的书法艺术作品来。

 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,不仅讲求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和错落有致的章法,而且讲求笔画的变化。孙过庭有“观夫悬针垂露之异,奔雷坠石之奇,鸿飞兽骇之资……”之述。如何真正理解笔画间的变化呢?

  一、同一笔画间的变化

  看似一样的笔画,实则蕴存着运笔间的变化,形体间的变化,墨色的变化。如柳体字的长横写法,运笔有逆锋顿起、中锋提行、回锋顿收等变化,这样的运笔就形成中间稍细、两头稍粗的形体变化和中间淡两头浓的墨色变化,如千里阵云而富有弹性。同一笔画在不同位置,更不能雷同,而应讲求“同笔异法”,如王羲之行书《兰亭序》第七行的两个“一”字,前者逆锋起笔,收笔时锋芒外露;后者顺锋起笔,收笔时锋颖内藏。

  二、不同笔画间的变化

  不同的笔画,不仅表现在其名称的不同(如横画与竖画),墨色、笔画粗细的不同,而且要讲求其相互的取势、斜正、呼应等不同。如柳体字中的“十”字,横画长细、竖画粗壮;横画左低右高,与水平线形成一定夹角,竖画与水平线垂直;横画回锋收笔与竖画起笔呼应、竖画顺锋空回收笔;横画稍向右上充满动感,竖画垂直饱满以求稳定。古人论书说:“一画之间,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,殊衂挫于豪芒。”对这一微小变化,注重理解。在长期的临习中求变化,才能在无序中达到有序,形成一种定势,作品就能变化多端、气韵生动而有势,产生共鸣,达到所谓远观有其势,近看有其质的目的。

E N D

免责声明:机构动态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,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、排版、编辑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
上一篇

毛笔书法之行书技巧与流派

一、行书技巧浅说。学习行书,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楷书基础。行书的用笔技巧,比较起楷书来,显得更为复杂一些。有些是属于继承楷书用笔的技巧,有些是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用笔技巧。概括起来其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表现。

下一篇

三式瑜伽动作,有效缓解经前焦虑症

 经前综合症已经对生育期的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甚至造成了痛苦,对女性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制造了很多障碍。瑜伽锻炼正是许多治疗方法中非常有效的一种选择。调查发现,几乎所有参加规律性瑜伽锻炼的女性,经前综合症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,有的还彻底治愈了这每月一次的困扰,给女性健康带来了积极的改变。今天推荐三式缓解经前焦虑症的瑜伽动作。

我的位置: 首页 上海 远松美育 专题详情

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为机构或个人在本站免费发布,该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机构或个人负责,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!电子邮件:15621852701@163.com